保修 - BMW S1000RR 保養前叉、檢查轉向培林 | 油土封 | 前叉油 | 龍頭珠碗 | 查線

客戶留下這台前叉稍微滲油的 BMW S1000RR 要保養前叉, 並換下疑似規格不對或安裝錯誤的轉向培林(龍頭珠碗)

待保養前叉的 BMW S1000RR
待保養前叉的 BMW S1000RR

除了前述項目外, 另外還有檢查前手留下的加裝線路、處理滑牙的螺絲頭...

延伸閱讀: BMW S1000RR 大保養檢驗項目


滑牙的螺絲頭

排氣管防護蓋上的滑牙螺絲
排氣管防護蓋上的滑牙螺絲

原先想說 - 先從簡單的下手. 哪知看似簡單, 其實很不簡單! -_-

特寫滑牙的螺絲
特寫滑牙的螺絲 - 注意看, 螺絲頭底部並沒有碰到護蓋

放大絕
試了多種工具、方式, 螺絲就是不動如山! 最後只能把螺絲頭給鑽了!!

螺絲太長
固定螺絲太長, 除了造成排氣管內凹變形外, 螺絲也卡住...

特寫凹陷的部位
特寫凹陷的部位

損傷的尾段束環固定螺絲 #1
損傷的尾段束環固定螺絲 #1

損傷的尾段束環固定螺絲 #2
損傷的尾段束環固定螺絲 #2

底部的狀況
護蓋底部固定螺絲部位的狀況 - 一樣有傷痕, 但比上部的輕微許多

換上夾片螺母
換上夾片螺母

排除螺絲滑牙問題
排除螺絲滑牙問題

換成長度稍短的固定螺絲
底部換成長度稍短的固定螺絲, 並加墊尼龍墊片

拆除滑牙螺絲期間為了方便作業, 所以把排氣管尾段卸下; 作業完畢要裝回尾段時, 客戶自行加裝在中尾段連接處、用於氣密的 "墊子" 已破損到無法安裝. 還好排氣管尾段還可以稍微調整位置, 且調整完後已不再漏氣. 也就是說無須再加墊任何氣密用的墊子了! :-)


前叉

左側前叉漏油概況
左側前叉的漏油概況

過程中發現的問題

缺固定螺絲
缺車殼固定螺絲

與排氣閥門拉索綁在一起的含氧感知器訊號線
與排氣閥門的拉索綁在一起的含氧感知器訊號線

特寫
特寫固定方式
(排氣閥門的拉索外皮已開始剝落)

破皮的含氧感知器訊號線
破榫的含氧感知器訊號線外皮

加纏一層耐熱電工膠帶
加纏一層耐熱電工膠帶

妥善固定訊號線
妥善固定含氧感知器的訊號線

輪速感知器的固定螺絲非原廠規格
輪速感知器的固定螺絲非原廠規格

轉動卡卡的輪框培林
轉動輪框培林時卡卡的, 且油封有破損的情況

特寫油封
特寫油封

未鎖好的支架固定螺絲
未鎖好的輪速感知器支架固定螺絲

特寫未鎖好的螺絲
特寫未鎖好(鬆脫?)的固定螺絲

混搭風的固定螺絲
混搭風的固定螺絲 - 內六角 + 星形...

未妥善固定的三角台軸心固定螺帽
未妥善固定的三角台軸心固定螺帽
(也缺少一片大華司)

分解前叉

準備分解前叉
準備分解前叉

因客戶留車時告知他的預載已經退到底了, 前叉還是很硬, 懷疑可能是前手有改裝彈簧

也因此拆到這裡時, 看到塑膠襯套上再加套了鋁襯套... 第一個想法是 "前手有加墊襯套, 藉此強制增加預載"! 再加上 BMW S1000RR 的零件圖內並沒有該零件存在, 所以告知客戶前叉有改裝過 - 加了一截鋁襯套...

BMW S1000RR 的前叉零件圖
'10 ~ '14 的 BMW S1000RR 前叉零件圖

作業前檢視 BMW 的技術資料, 裡面卻有畫出該鋁襯套? 所以這截鋁襯套並不是額外加裝的囉! XD

非常難拆的土封
即使加熱也是非常難拆的土封... -_-

細部分解
細部分解

清潔 & 檢視各零件狀況

碰傷
外管頂端碰傷

滑套狀況 OK
滑套狀況 OK

清潔阻尼棒固定螺絲
清潔阻尼棒固定螺絲

更換複合式墊片
更換複合式墊片

清潔彈簧
清潔彈簧
(彈簧上未發現有任何 Ohlins 的標示, 僅有磨損傷痕...)

彈簧的自由長度落在原廠規範內 :-)

內管底部有些許鏽蝕
內管電鍍層底部有些許鏽蝕的情況

特寫部份鏽蝕部位
特寫部份鏽蝕部位
鏽蝕部位不大也不多, 但即使經過拋修還是可用手指摳到有凹陷感...

組裝

清潔後待組裝的前叉分件
清潔後待組裝的前叉分件

塗上螺絲膠
依 SOP 塗上螺絲膠

鎖緊至規範扭力值 #1
鎖緊至規範扭力值 #1

也是塗上螺絲膠
同樣的, 塗上螺絲膠再鎖緊...

鎖緊至規範扭力值 #2
鎖緊至規範扭力值 #2

客供油土封
客供油土封

倒入指定容量的前叉油
倒入指定容量的前叉油

自 2019 年開始, BMW 所有配置潛望鏡式避震器(無論正叉或倒叉)的車種全改為使用 11.5W 黏度值的前叉液壓油

前叉油瓶身上標示的黏度值如 5W, 7.5W... 是以 SAE 標準所測得的數值; 因為 SAE 值較適合用於標示 "區間(如 5W-40)" 黏度值, 所以並不適合用在前叉液壓油(前叉油)上; 以 centistokes (cSt) 方式測得的數值較適合用在標示前叉油的黏度值. 詳細說明可瀏覽此篇文章

右側前叉

很緊的前叉上蓋
似乎是 O-Ring 的關係, 右側的前叉上蓋很不好轉開

很髒的前叉油
倒出很髒的前叉油

待清潔的前叉外管
待清潔的前叉外管

金屬油泥
阻尼棒固定螺絲附著了不少的金屬油泥, 手套的手指部位也因此染成了銀色...

內管底部的油泥
內管底部的油泥

待清潔的各分件
細部分解、待清潔的前叉各分件

清潔完準備組裝
清潔完, 準備組裝 :-)


轉向培林(龍頭珠碗)

拆下上三角台
準備拆卸上下三角台

檢查

前手加裝的培林油封
前手加裝的培林油封 (箭頭處

前手安裝的培林 #1
前手安裝的培林 #1

前手安裝的培林 #2
前手安裝的培林 #2

bearing race 與車架的間隙正常
bearing race 與車架間的間隙並無異常 - 判斷有妥善安裝

驗證

依序裝回各零配件
拿掉加裝的培林油封, 依序裝回各零配件並鎖緊至指定扭力值

已可鎖到 3/4 左右的軸心螺帽 #1
已可鎖到 3/4 左右的軸心螺帽 #1

根據量測, 車上安裝的轉向培林高度與日前購入的一樣. 至於為什麼三角台軸心固定螺帽無法鎖到底? 目前判斷有下列幾項原因:
  • 副廠培林雖然高度與原廠一樣, 但是可能因為形式不一樣的關係(滾珠 VS 滾柱), 安裝後依然會 1 ~ 2 mm 的高度誤差
  • 底部(下三角台軸心)的培林沒有安裝到最底部. 還可以再拿特工往下敲了約 1 mm 的距離
  • 額外加裝了轉向培林油封 - 原廠並沒有這個設計
  • 加裝的油封其厚度為 1.4 mm, 2 片就多佔了 2.8 mm. 再加上培林多出的高度... 因此才導致軸心螺帽無法鎖到底

移除加裝的油封(底部的油封須拆培林才能移除, 所以就忽略不予處理...)、妥善安裝底部培林... 經過前述處理後測試 - 依原廠制定的扭力值鎖緊各固定螺帽, 原先僅能鎖約 1/2 的軸心螺帽, 現在已可鎖到 3/4 左右

已可鎖到 3/4 左右的軸心螺帽 #2
已可鎖到 3/4 左右的軸心螺帽 #2

問題

三角台的軸心有許多作業痕跡 - 刮傷、碰傷等 #1
三角台的軸心有許多作業痕跡 - 刮傷、碰傷等 #1

三角台的軸心有許多作業痕跡 - 刮傷、碰傷等 #2
三角台的軸心有許多作業痕跡 - 刮傷、碰傷等 #2

三角台的軸心有許多作業痕跡 - 刮傷、碰傷等 #3
三角台的軸心有許多作業痕跡 - 刮傷、碰傷等 #3

三角台的軸心有許多作業痕跡 - 刮傷、碰傷等 #4
三角台的軸心有許多作業痕跡 - 刮傷、碰傷等 #4

底部缺少防塵片
底部未安裝防塵片

組裝

重新塗上潤滑油脂 #1
重新塗上潤滑油脂 #1

重新塗上潤滑油脂 #2
重新塗上潤滑油脂 #2

清潔與前叉的接合面
清潔與前叉的接合面

依指定高度安裝前叉
依指定高度安裝前叉

鎖緊軸心固定螺帽
鎖緊軸心固定螺帽至指定扭力值

可鎖到 3/4 左右的軸心螺帽
可鎖到 3/4 左右的軸心螺帽, 並可鎖緊至原廠指定的扭力值. 無須再靠螺絲膠固定了! :-)

塗了螺絲膠的輪軸襯套 #1
塗了螺絲膠的輪軸襯套 #1

塗了螺絲膠的輪軸襯套 #2
塗了螺絲膠的輪軸襯套 #2

清潔輪軸襯套
清潔輪軸襯套

磨損的輪軸襯套 #1
磨損的輪軸襯套 #1

這個輪軸襯套磨損的有點嚴重, 建議可以考慮更換. 磨損的凹痕會導致襯套無法與油封密合, 進水的可能性會大幅增高...

磨損的輪軸襯套 #2
磨損的輪軸襯套 #2

鎖緊各固定螺絲至規範扭力值 #1
鎖緊各固定螺絲至規範扭力值 #1

前叉變形

貼在煞車碟盤上的煞車卡鉗 #1
貼在煞車碟盤上的煞車卡鉗 #1

貼在煞車碟盤上的煞車卡鉗 #2
貼在煞車碟盤上的煞車卡鉗 #2

卡鉗與碟盤的正常間隙 #1
卡鉗與碟盤的正常間隙 #1

卡鉗與碟盤的正常間隙 #2
卡鉗與碟盤的正常間隙 #2

扳開前叉以增加間隙
開前叉以增加間隙

鎖緊輪軸等固定螺絲後, 右側的煞車卡鉗很不好安裝. 經過些許擠壓後終於裝上, 但是... 前輪無法轉動! 因為煞車卡鉗整個貼在煞車碟盤上!!

目前的作法是把右側前叉往外扳開一些, 以此增加一些間隙讓卡鉗不要碰到碟盤...(前手應該也是這樣處理 -_-)

變形的右側前叉雖然沒有立即性的危險, 但即使變形量不大, 作動時的磨耗會比正常前叉大(這也是阻尼棒固定螺絲會附著大量金屬泥的原因), 建議右側的這支前叉在預算允許的前提下, 儘早將其換掉

鎖緊各固定螺絲至規範扭力值 #2
鎖緊各固定螺絲至規範扭力值 #2


輪框培林、油封

轉動不順、生鏽的培林
轉動不順、生鏽的培林

準備換上的零件
準備換上的零件 - 歐製培林 & 台製油封

拆下培林
拆下培林並清潔接合部位
(輪框似乎重新烤漆過?)

培林換裝完畢
培林、油封換裝完畢

轉動順暢的前輪
轉動順暢的前輪

在尚未安裝煞車卡鉗的狀況下, 用手轉動前輪可輕易轉超過 4 圈以上才慢慢停止轉動

正常情況下, 造成前輪無法順暢轉動的原因都是煞車來令片摩擦到碟盤, 過大的摩擦阻力才導致前輪轉個 1 圈甚至不到 1 圈即停止轉動; 此時可考慮將卡鉗分解、保養, 讓卡鉗活塞可以在放開煞車時自動復歸 ;-)

延伸閱讀: 整理 Honda Valkyrie 的前煞車卡鉗


整理線路

待整理的線路
待整理的線路...

破皮
破皮...

多餘、未接的線路
多餘、未接的線路

切除多餘線路並重新接線
切除多餘線路並重新接線

整理後的線路
整理後的線路

更換後座椅上的固定螺絲
更換後座椅上的固定螺絲 - 不會再因螺絲孔滑牙而脫落了! ;-)


煞車液壓油

準備更換前煞車迴路的液壓油
準備更換前煞車迴路的煞車液壓油

清潔油杯
抽除舊油 & 清潔油杯

循環換油後鎖緊放氣螺絲 #1
循環換油數次後, 鎖緊放氣螺絲至指定扭力值 #1

裝回清潔完畢的油杯蓋分件 #1
裝回清潔完畢的油杯蓋分件 #1

後煞車油杯內已經快沒油囉!
後煞車油杯內已經快沒油囉!

清潔油杯
清潔油杯

循環換油後鎖緊放氣螺絲 #2
循環換油數次後, 鎖緊放氣螺絲至指定扭力值 #2

裝回清潔完畢的油杯蓋分件 #2
裝回清潔完畢的油杯蓋分件 #2


檢查錯誤碼 & 重設保養里程

2 個模組有異常碼
2 個模組有異常碼

ABS 模組
ABS 模組 - 未收到自 DME(ECU) 的 CAN 訊息

有時候在電池的狀況不佳、冷車發動引擎時較容易產生上述錯誤碼...

燈號模組
燈號模組 - 左右方向燈開路(燒毀)

清除錯誤碼
清除錯誤碼

重設保養里程
重設保養里程


試車

BMW S1000RR 保養完後準備試車
BMW S1000RR 保養完後準備試車

試車後發現的問題:
  • 冷車不好發動. 發動後前 30 秒內會聽到傳自集氣箱的回火(backfire)聲響; 引擎熱了後就不會有類似的問題 - 一觸即發 & 不再 backfire
  • 車頭部位的車殼在引擎轉速約 2,000 RPM 上下, 會發生共振的問題
  • 引擎雜音有點大. 聽起來不大像是正時鏈條, 感覺比較像是離合器系統的聲音...
  • 側柱固定螺絲鬆動. 因要拆排氣管下來才鎖得到該螺絲, 所以先用水管鉗稍微轉緊...

所有的保修項目皆正常運作 - 前叉未再有滲油的問題發生、前後煞車表現中規中矩、龍頭轉向順暢無定位的狀況 :-)



(本 BKSPtw Blog 內任何一篇文章皆可自由轉載, 但是煩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文章連結. 感謝!)

若各位朋友有任何保養/維修的需求, 歡迎來電/信詢問. Thanks!
較新的 較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