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修 - BWM R1200c 更換變速箱輸出軸油封 | 油封 | 汽油幫浦 | 汽門間隙 | 雙缸平衡 | 發電機皮帶 | 汽油濾芯 | 火星塞

客戶留下這台待檢修的 BMW R1200c...

待檢查漏油原因的 BMW R1200c
待檢查漏油原因、保修的 BMW R1200c

客戶留車時告知 - 終傳部位一直有油漬, 擦掉後不久又開始溼溼的; 汽油幫浦可能異常, 運轉時的尖銳高頻聲非常明顯... 除了前述異常想排除外, 因車輛里程已接近 40,000 KM, 所以打算趁這此次檢修時一併處理

延伸閱讀: BMW R1200c 大保養檢驗項目


確定漏油的問題原因

漏掉終傳齒輪油
漏掉終傳齒輪油

清潔洩油螺絲並更換鋁墊片
清潔洩油螺絲 & 更換鋁墊片

清潔洩油口、鎖緊洩油螺絲
清潔洩油口、鎖緊洩油螺絲

拆下終傳
拆下終傳
(內側幾乎覆蓋了一層齒輪油)

滿滿的油漬 #1
滿滿的油漬 #1

滿滿的油漬 #2
滿滿的油漬 #2

準備拆下搖臂
準備拆下搖臂

傳動軸概況
傳動軸概況 - 緩衝橡膠已有變質的情況

油漬
油漬 - 輸出軸油封確實有破損的問題

特寫油漬
特寫油漬部位

已 "處理" 過的空檔開關 #1
已 "處理" 過的空檔開關 #1

已 "處理" 過的空檔開關 #2
已 "處理" 過的空檔開關 #2

清潔後檢視防塵膠套
清潔後檢視防塵膠套 - 堪用, 固定於搖臂那側僅有些許變形. 無嚴重破損

轉動卡卡、異音的搖臂軸心培林
轉動卡卡、異音的搖臂軸心培林

這台 R1200c 的搖臂軸心培林屬於特殊規格 - 非 2 件式的錐形培林, 也因此單價非常不親人... -_-

後煞車碟盤的最低厚度
後煞車碟盤的最低安全厚度 - 4.5 mm

最薄處已不到 3.9 mm
最薄處已不到 3.9 mm...

待確定保修項目
待確定保修項目 & 待料

組裝、待料

鎖回各固定螺絲/媢
鎖回各固定螺絲/媢
(照片中的螺絲當初拆卸時並未鎖緊... -_-)

接下來會有一堆料件需要更換, 在要更換的料件到貨前, 先裝回所有拆下的料件以便移車 :-)

換掉感知器上的 O-Ring
清潔感知器並換掉變形的 O-Ring


問題...

手把脫落!

手把異常脫落
要將車輛從作業台上移下來時, 左側的手把突然脫落! @_@

檢查完漏油問題、裝回所有零件後, 要將車子從作業台上拉下來時, 左手把突然直接跟車手分家! 還好車子的前輪還固定在作業台上, 車子除了手把脫落外沒有任何損傷...

手把上多開了 1 個孔
手把上多開了 1 個孔(上方)

前手固定手把時因不明原因沒有鎖在手把上的螺絲孔, 而是直接鎖在旁邊, 也因此弱化了手把的固定強度

特寫破損部位
特寫破損部位

仔細看手把上的固定螺絲孔(下) - 該螺絲孔也已破裂, 或許因為這樣才另外鎖在其他沒破損的部位?

原廠的設計僅有 1 個固定點
原廠的設計僅有 1 個固定點

後煞車總幫

停車位置有油漬低下
停車位置有不明油漬低下

特寫不明油漬
特寫不明油漬

待料期間要移車時看到地上有一些油漬, 循著滴落處往上查找, 最後確定是後煞車總幫漏油... 因為原廠沒有出維修包, 市面上也沒有這個車型的副廠維修包, 所以僅能整個總幫換新! @_@

後煞車總幫滲油 #1
後煞車總幫滲油 #1

後煞車總幫滲油 #2
後煞車總幫滲油 #2

油杯已快沒油了
油杯已快沒油了!


發電機皮帶

待更換的發電機皮帶
待更換的發電機皮帶

似乎是避震器的緩衝墊
拆下發電機皮帶外蓋時掉落的橡膠塊. 疑似避震器的緩衝墊

內側已龜裂、剝落的舊皮帶 #1
內側已龜裂、剝落的舊皮帶 #1

內側已龜裂、剝落的舊皮帶 #2
內側已龜裂、剝落的舊皮帶 #2

換上副廠皮帶
換上副廠皮帶


加熱把手

嘗試修復損壞的加熱把手
嘗試修復損壞的加熱把手

BMW R1200c 的不少零件已很難買到新品, 加熱把手就是其中一項... 因為市面上也沒有原廠型的副廠件可買, 所以嘗試用修復的方式處理

還好斷線的部位還留一小截線可供焊接
還好斷線的部位還留一小截線可供焊接

修復把手
修復、待測試的加熱把手


更換汽油幫浦等零件

生鏽的加油口 #1
生鏽的加油口 #1

生鏽的加油口 #2
生鏽的加油口 #2

燃油管接頭上的不明膠狀物 #1
燃油管接頭上的不明膠狀物 #1

燃油管接頭上的不明膠狀物 #2
燃油管接頭上的不明膠狀物 #2

更換管路、汽油幫浦

加油口外蓋
加油口外蓋

鏽蝕的加油口 #1
鏽蝕的加油口 #1

鏽蝕的加油口 #2
鏽蝕的加油口 #2

破損的汽油幫浦前濾芯
破損的汽油幫浦前濾芯

油箱內的雜質
油箱內的雜質
(注意看可看到 BMW 塗佈在內璧的剝落塗層)

鏽蝕的汽油幫浦總成
鏽蝕的汽油幫浦總成

待更換的汽油濾芯
待更換的汽油濾芯

依據油管的束環看來, 汽油濾芯應有更換過, 但並未標示(刻印)更換的日期...

龜裂的 U 型燃油管 #1
龜裂的 U 型燃油管 #1

龜裂的 U 型燃油管 #2
龜裂的 U 型燃油管 #2

連接汽油濾芯的 U 型燃油管已有硬化、龜裂的問題 - 與汽油濾芯連接的部位可看到部份油管已有裂痕及剝落; 另一小截燃油管也同樣硬化...

除鏽、更換零件

比較新舊汽油濾芯外觀
比較新(左)舊(右)汽油濾芯的外觀

比較新舊汽油幫浦外觀
比較新(左)舊(右)汽油幫浦的外觀

除鏽
刮除底部的鐵鏽

清除油箱內部的鏽渣、雜質
清除油箱內部的鏽渣、雜質

舊汽油幫浦的燃油輸出管斷裂
嘗試拆下原廠的束環時, 舊汽油幫浦的燃油輸出管卻直接斷裂! @_@

在嘗試拆下原廠的束環, 以便繼續沿用束環內側的襯套時, 舊汽油幫浦的燃油輸出管因脆化而直接斷裂...

斷裂的舊汽油幫浦燃油輸出管
斷裂的舊汽油幫浦燃油輸出管

原廠燃油管
BMW 原廠燃油管

零件更換完畢
汽油幫浦總成的零件更換完畢

因 U 型燃油管店內並無庫存, 所以改以長度較長、彎曲時不會折到油管的燃油管取代已硬化/龜裂的 U 型油管(以及另一條短短的燃油管)

以指定扭力值依序鎖緊各固定螺帽
以指定扭力值依序鎖緊各固定螺帽

藥劑除鏽

以藥劑去除加油口的鏽
以藥劑去除加油口的鏽

因加油口鏽蝕過於嚴重, 即使用鋼刷嘗試拋除鐵鏽也沒有多大改善. 最後決定用除鏽藥劑, 結果確實不負所望 :-)

裝回加油口
換上新 O-Ring、連結排水管 & 裝回加油口

將各固定螺絲鎖緊至指定扭力值
將各固定螺絲鎖緊至指定扭力值

清除不明膠狀物
清除快速接頭上的不明膠狀物
(O-Ring 狀況 OK)

比較新舊空濾
比較新(右)舊(左)空濾的外觀

換上新空濾
換上新空濾

其他

避震器的緩衝墊已全數脆化 #1
避震器的緩衝墊已全數脆化 #1

避震器的緩衝墊已全數脆化 #2
避震器的緩衝墊已全數脆化 #2


啟動馬達

拆下待整理的啟動馬達
拆下待整理的啟動馬達

概況

啟動馬達內部概觀 #1
啟動馬達內部概觀 #1

啟動馬達內部概觀 #2
啟動馬達內部概觀 #2

轉子上的線圈有磨損痕跡 #1
轉子上的線圈有磨損痕跡 #1

轉子上的線圈有磨損痕跡 #2
轉子上的線圈有磨損痕跡 #2

清潔、保養

清潔整流子中
清潔整流子中...

異常

破裂的磁鐵 #1
破裂的磁鐵 #1

這顆啟動馬達之前應該有拆開檢修過 - 轉子本體有多處異常磨損痕跡, 且在馬達內部找不到破碎的磁鐵碎片...

破裂的磁鐵 #2
破裂的磁鐵 #2

異常磨損的轉子本體 #1
異常磨損的轉子本體 #1

異常磨損的轉子本體 #2
異常磨損的轉子本體 #2

異常磨損的轉子本體 #3
異常磨損的轉子本體 #3

燒熔痕跡 #1
燒熔痕跡 #1

綜合所有看到的問題狀況猜測 - 這顆馬達或許因為磁鐵破裂導致轉子卡住, 車主又在不知道馬達已卡死的情況下按下了啟動按鈕. 馬達的溫度會因為轉子卡住而驟然升高, 也因此燒熔了馬達內的塑膠製品...

燒熔痕跡 #2
燒熔痕跡 #2

繼續清潔、保養... 以及組裝

清潔、潤滑 #1
清潔、潤滑 #1

清潔、潤滑 #2
清潔、潤滑 #2

長度堪用的碳刷
長度堪用的碳刷

完成保養啟動馬達作業
完成保養啟動馬達作業

組裝

以指定扭力值鎖緊固定螺絲
以指定扭力值鎖緊馬達固定螺絲

清潔接線端子
清潔接線端子

順牙
馬達的飾蓋固定螺絲孔有錯牙的問題 - 以特工順牙

鎖緊排檔踏桿
鎖緊排檔踏桿至指定扭力值


後煞車總幫

鏽蝕的頂桿 #1
鏽蝕的頂桿 #1

鏽蝕的頂桿 #2
鏽蝕的頂桿 #2

鏽蝕的總幫活塞
鏽蝕的總幫活塞

拆卸舊總幫
拆卸舊總幫

清除剝落的烤漆
清除被煞車油腐蝕、剝落的烤漆

清潔、塗油脂
頂桿清潔後於頭部塗上些許油脂

清潔油杯
清潔油杯
(油已完全漏光, 無須抽除...)

換上副廠總幫
換上副廠總幫

準備更換煞車油
準備排空氣 & 更換煞車油

排空氣中
排空氣、更換煞車油中

鎖緊放氣螺絲
鎖緊放氣螺絲至指定扭力值

裝回清潔過的油杯分件
裝回清潔過的油杯分件


液壓油

前煞車

換掉特規的放氣閥
換掉特規的放氣閥 - 外蓋已經快被挖爛了!

部份車款(K1200, R850, R1100, R1150, R1200)的前煞車卡鉗有配置上面的特殊規格放氣閥. 即使有原廠的工具, 更換液壓油時依舊比傳統的放氣螺絲麻煩, 所以大部分的車主都會把這個放氣閥換掉...

因為這台 R1200c 的放氣閥的外蓋已經快挖爛了, 再加上作業不甚方便, 所以決定直接換成傳統式的不鏽鋼放氣螺絲 :-)

特寫放氣閥
特寫放氣閥

待抽除的液壓油
待抽除的液壓油

清潔油杯 #1
清潔油杯 #1

循環數次換出迴路內的液壓油
循環數次換出迴路內的液壓油

鎖緊新換上的換氣螺絲
鎖緊新換上的換氣螺絲

更換左側鏽蝕的放氣螺絲
更換左側鏽蝕的放氣螺絲

左側煞車卡鉗的放氣螺絲已嚴重鏽蝕到很難轉動... 為了避免未來發生斷頭的問題, 趁著螺絲還可以轉動的時候, 趕快將其換成不鏽鋼的放氣螺絲

特寫鏽蝕的放氣螺絲
特寫換下的鏽蝕放氣螺絲

裝回清潔後的油杯蓋分件
裝回清潔後的油杯蓋分件

離合器

容易被忽略的油壓離合器
保養時容易被忽略的油壓離合器...

清潔油杯 #2
清潔油杯 #2

循環換出數次液壓油
循環換出數次液壓油後, 裝回清潔過的油杯蓋分件

後煞車碟盤

須加熱才能拆下的固定螺絲
須充分加熱才能拆下的碟盤固定螺絲

螺絲膠
螺絲膠

比較新舊碟盤
比較新(右)舊(左)碟盤的外觀

清潔固定螺絲
清潔固定螺絲上的螺絲膠

塗上螺絲膠
依 SOP 塗上螺絲膠

終傳油封周遭有些許油泥附著
終傳油封周遭有些許油泥附著

清潔
清潔油泥

輸出軸油封

準備換上新油封
準備換上新油封

清潔輸出軸後塗上專用油脂
清潔輸出軸後塗上專用油脂
(其他部位的 spline shaft 也一併處理)

塗上專用矽膏
塗上專用矽膏 - 增加密合 & 減少水氣滲入

空檔開關

比較外觀
比較將換上的良品(左上)與拆下的舊品(中下)外觀

裝上良品空檔開關
裝上良品空檔開關

搖臂軸心培林

拆下特規的軸心培林
拆下特規的軸心培林

以特工安裝軸心培林
以特工安裝軸心培林

清潔、組裝

清潔軸心 #1
清潔軸心 #1

清潔軸心 #2
清潔軸心 #2

清潔軸心 #3
清潔軸心 #3

依指定扭力鎖緊軸心固定螺絲/帽 #1
依指定扭力鎖緊軸心固定螺絲/帽 #1

依指定扭力鎖緊軸心固定螺絲/帽 #2
依指定扭力鎖緊軸心固定螺絲/帽 #2

以規範扭力值鎖緊各固定螺絲/帽 #1
以規範扭力值鎖緊各固定螺絲/帽 #1

以規範扭力值鎖緊各固定螺絲/帽 #2
以規範扭力值鎖緊各固定螺絲/帽 #2

依 SOP 塗上螺絲膠
依 SOP 塗上螺絲膠並鎖緊碟盤固定螺絲至指定扭力值

確定間隙正常
確定輪速感知器的間隙正常


齒輪油

清潔變速箱洩油螺絲
清潔變速箱洩油螺絲

清潔洩油口並鎖緊洩油螺絲
清潔洩油口並鎖緊洩油螺絲至規範扭力值

加入指定容量齒輪油
加入指定容量齒輪油後鎖緊外蓋螺絲

清潔外蓋螺絲更換墊片
清潔外蓋螺絲更換墊片, 加入適量齒輪油後鎖緊外蓋螺絲


汽門間隙

拆下左側汽門蓋準備作業
拆下左側汽門蓋準備作業

輕微的油泥
汽門蓋底部僅有輕微的油泥蓄積

正時記號檢視孔外蓋已硬化
正時記號檢視孔外蓋已硬化, 拆卸過程有幾處因此破損...

量測搖臂間隙
依 SOP 量測搖臂間隙 - 正常

調整汽門間隙中
調整汽門間隙中

左缸的 4 個汽門間隙(進排氣各 2)僅有 1 個落在規範內, 其餘間隙皆大於上限值... 除此之外, 有 1 個汽門間隙調整桿的固定螺帽鎖超級緊! @_@

清潔接合面 & 墊片
清潔接合面 & 墊片

鎖緊汽門蓋固定螺絲
鎖緊汽門蓋固定螺絲至制定扭力值

右缸的汽門蓋內側有 "變色" 的情況 #1
右缸的汽門蓋內側有 "變色" 的情況 #1

右缸的汽門蓋內側有 "變色" 的情況 #2
右缸的汽門蓋內側有 "變色" 的情況 #2

調整完汽門間隙、清潔墊片
調整完汽門間隙、清潔墊片

換上新火星塞
換上新火星塞


雙缸平衡

6L 剩餘汽油再加 5L 新鮮汽油
剩餘 6L 抽出的汽油(左)再加 5L 新鮮汽油(右)
(同樣都是 95 無鉛汽油, 顏色明顯有差異...)

問題

滲油
引擎發動後不久, 燃油管開始滲油... -_-

特寫龜裂部位
特寫龜裂部位

換上新的噴射用燃油管
換上新的噴射用燃油管
(照片中的快速接頭為塑膠製品, 此材質的快速接頭有斷頭的案例發生 - 燃油狂噴!)

換上燃油管、束環
換上燃油管、束環

調整雙缸平衡中
調整雙缸平衡中...

更換破損的檢測閥橡膠套 #1
更換破損的檢測閥橡膠套 #1

更換破損的檢測閥橡膠套 #2
更換破損的檢測閥橡膠套 #2

ECU 錯誤碼

有 2 筆錯誤碼
ECU 有 2 筆錯誤碼...

霍爾感知器異常
霍爾感知器 "異常" - 這是油冷頭車種的正常表現, 可以直接忽略該錯誤碼

檢測 ECU 異常碼期間有發現一個 "問題": 引擎轉速如果低於 950 RPM 發電機就無法回充, 此時就得依靠車上的電池供應電力. 如果電池的狀況不佳, 將可能發生發電機因引擎轉速太低而無法回充, 進而造成車輛異常熄火的問題


試車

BWM R1200c 保修後準備上路試車
BWM R1200c 保修後準備上路試車

所有的保修項目皆運作正常! :-)

更換汽油幫浦後不再產生異音. 後煞車總幫換新後, 停車的地方不再有幾滴油漬在地上. 左加熱手把可正常發熱...

車輛保修完後加速非常順暢. 低轉騎乘的時候、在油門稍微開啟時, 引擎的動力輸出並不是很線性; 當下車子會有突然衝出去的情況, 過了該轉速域的動力表現就變得較為線性、舒適



(本 BKSPtw Blog 內任何一篇文章皆可自由轉載, 但是煩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文章連結. 感謝!)

若各位朋友有任何保養/維修的需求, 歡迎來電/信詢問. Thanks!
較新的 較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