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戶因
日前保養完的 Yamaha YZF-R1 無法通過排氣檢驗而前來調整, 車子才剛停好就開始漏出冷卻液...
|
嚴重漏水的 Yamaha YZF-R1 |
原懷疑是副水箱的冷卻液加太滿, 或者水箱蓋的耐壓不足, 但是... 冷卻液持續漏不停, 漏到副水箱的冷卻液都吸乾了還拼命的漏... @_@
因冷卻液自油底殼部位滴下, 當下也懷疑或許是節溫器的 O-Ring 異常(剛換新不久). 但因尚有其他作業中的車輛待處理, 所以僅能請客戶留車檢修
延伸閱讀:
Yamaha YZF-R1 的大保養檢修項目
問題概況
|
拆下排氣閥門伺服馬達 |
|
水幫浦的 "水封" 損壞, 造成冷卻液自油底殼的洩水口漏出 |
|
特寫漏出的冷卻液 |
|
規格不同的油底殼固定螺絲 - 油底殼曾拆裝過, 但螺絲並沒有依照正確位置裝回... |
|
同時有 2 種規格的螺絲 - 內六角 VS 外六角 |
根據零件表, 油底殼的固定螺絲全都是 "內六角" 形式, 並沒有配置外六角形式的固定螺絲. 所以由此可以判斷油底殼之前曾拆裝過, 但是螺絲並沒有全數鎖回原先的位置 -_-
發電盤外蓋墊片
|
將更換墊片的發電盤外蓋 |
|
螺絲孔內的螺牙幾乎全數損毀 |
|
特寫損毀的螺絲孔(右) & "咬下" 螺牙的螺絲(左) |
|
半數硬化、破裂的緩衝橡膠掉入油底殼... -_- |
|
正常的緩衝橡膠應該 2 顆連接在一起 |
|
舊款的飛輪 |
舊款飛輪的磁鐵僅以 Epoxy 黏合在飛輪內側, 設計者可能以為把磁鐵用 Epoxy 黏起來, 引擎運轉時再配合離心力 "加強固定", 應該不會發生什麼問題. 但是... 引擎(尤其這顆高效能引擎)的工作溫度不低, 再加上機油可能會侵蝕 Epoxy, 以及磁鐵會一直想要往發電盤側吸附過去, 總總因素造成了磁鐵脫落並導致引擎損傷的問題
Yamaha 後來有修改飛輪的設計方式, 也因此許多 R1/FZ1 的車主大都 "預防性保養", 即使飛輪沒有異常也是直接換成設變後的款式
|
對照組 - 新款飛輪內側 |
|
發電盤的外觀看來很新 |
|
轉動不順的飛輪終端培林 |
飛輪終端培林
|
拉出轉動不大順暢、卡卡的培林 |
|
換上知名廠牌歐製培林 |
|
特寫歐製培林 |
|
拋除乾涸的螺絲膠再依要求塗上螺絲膠 |
|
鎖緊惰輪固定螺絲至指定扭力值 |
牙套
|
攻牙 |
|
鎖入不鏽鋼牙套 |
改良款發電盤
|
副廠的改良款發電盤 |
其他、耗材 & 清潔
|
啟動離合器狀況 OK, 未有打滑的情況發生 |
|
更換襯套內的 O-Ring |
舊 O-Ring 已經完全硬化, 挖出該 O-Ring 的過程即已破裂... -_-
|
這才是緩衝橡膠的正常表現 |
|
裝上緩衝橡膠 |
|
很多的墊片膠... -_- |
|
連固定梢都沾到墊片膠 (其實連螺絲、螺絲孔都有...) |
|
清潔接合面 |
|
以指定扭力值依序鎖緊各固定螺絲 |
排檔桿油封
|
油封損壞、漏油的排檔桿 |
|
從新(右)舊(左)油封外觀即可看到漏油的原因 ;-) |
|
清潔接合面並安裝油封 |
|
換上新的 C 型扣 |
水/油幫浦
|
拆下離合器總成 |
|
高溫變色的鋼片 |
|
輕微磨損的 clutch boss |
|
須更換的水/油幫浦 |
Yamaha YZF-R1 的水幫浦是與機油幫浦整合成總成件, 所以僅能整組換掉, 不能僅單單更換水幫浦
而 '04~'06 的 R1 水/機油幫浦是可以透過維修的方式更換水封/油封/培林... 等零件, 但是考量到其本體可能會有侵蝕、刮傷的問題, 建議整組換新會比較保險 ;-)
|
漏出的冷卻液 |
|
特寫漏出的冷卻液 |
油底殼
|
油底殼內部並沒有發現鐵屑、泥等異物 |
|
混搭風的油底殼固定螺絲 (以及撈出的緩衝橡膠) |
|
oil pickup 上的濾網也沒有看到有吸附什麼雜物 |
檢查/清潔
|
積垢的水幫浦溢流管 ("水封" 破損時排水用) |
|
拋除氧化物、鏽斑 |
|
溢流管表面已有侵蝕的情況 |
|
拋除螺絲上的螺絲膠 |
更換耗材
|
O-Rings #1 |
|
O-Rings #2 (這條 O-Ring 非常重要 - 破損就得拆下水幫浦才換得到...) |
|
比較新(右)舊(左)水/油幫浦的外觀 |
|
依 SOP 塗螺絲膠在需要的螺絲上 (這個部位幾乎每支螺絲都需要塗) |
|
依規範扭力值鎖緊各固定螺絲 |
|
明顯拉伸的水/油幫浦鏈條(右) |
|
裝上新鏈條 |
離合器總成
|
比較新(左)舊(右) clutch boss 固定螺帽 |
|
依制定的扭力值鎖緊固定螺帽 |
|
依規定打上防鬆的凹槽 |
|
建議未來更換離合器片時須一併更換的鋼片 |
|
摩擦片應該使用沒多少里程 - 很厚 |
|
壓板彈簧長度皆大於下限值 - 堪用 |
|
依序鎖緊壓板固定螺絲至指定扭力值 |
離合器外蓋
|
怪異 - 鑽過、小凹陷的固定稍, 2 支固定稍都是同樣的狀況 |
|
清潔接合面 |
|
清潔離合器外蓋固定螺絲 |
|
依 SOP 在指定的螺絲上塗螺絲膠 |
油底殼
|
待清潔、替換的螺絲 |
|
以同規格的不鏽鋼內六角螺絲取代所有外六角螺絲 |
|
清潔油底殼 & 接合面 |
|
清潔與油底殼的接合面 |
|
依序鎖緊各固定螺絲 |
更換 O-Rings
|
原廠建議每拆必換的 O-Ring |
|
換上規格相近的 O-Ring |
雖然原廠的技術手冊載明這條 O-Ring 需要換新, 但是... 零件手冊內並沒有該 O-Ring 的料號, 也就是說 - 需要與油量感知器一起買才行! -_-
為了 1 條 O-Ring 去買感知器? 當然不用囉! 找條規格相近 O-Ring 裝上即可 :-)
|
更換冷卻管路上的 O-Rings #1 |
|
更換冷卻管路上的 O-Ring #2 |
|
換掉鏽蝕的螺絲 & 清潔固定螺絲 |
螺柱
|
排氣管頭段固定螺柱的狀況不佳 |
|
有根螺柱隨著螺帽下來了! ... (照片中的不鏽鋼螺柱是準備要換上的零件) |
|
將換上的不鏽鋼螺柱(左側) (鏽蝕的螺帽與螺柱已完全 "黏死"、拆不下, 所以螺帽也會一併更換) |
|
將螺柱鎖緊至指定扭力值 |
排氣管耗材
|
清除排氣管中段內的石墨環 |
|
刮除排氣管頭段接合面的塵土、碳 |
|
新(左)與舊(右)的排氣管頭段墊片 |
|
裝上新墊片 |
|
以規範扭力值鎖緊固定螺帽 |
冷卻液、機油 & 回充電壓
|
檢測冷卻管路的耐壓 & 加入新鮮冷卻液 |
|
清潔洩油螺絲並更換墊片. 洩油口的螺牙有輕微損傷 |
|
鎖緊洩油螺絲 & 倒入適量的機油 |
|
發動引擎後檢測回充電壓 - 正常 |
試車
|
Yamaha YZF-R1 保修後上路試車 |
因為 clutch basket 的間隙稍大的關係, 原地怠速的雜音較大. 離合器拉桿拉著後, 雜音會變小甚至消失. 路試時 2,000 RPM 前的轉速域會有輕微抖動的情況, 過了 2,000 RPM 即恢復正常...
車輛行進中的水溫在 74 ~ 80 °C 間徘徊, 停等紅燈時水溫會緩慢上升, 但是車子開始移動後水溫即開始往下掉
排氣檢驗無法通過的問題已透過調整 "CO" 的方式排除 - 根據測得的 AFR 數值決定不調整旁通螺絲, 改採從 ECU 的 CO 設定下手
經過數次嘗試後, 目前測得的數值已可輕鬆通過這台車的排氣檢驗標準. 排氣數值雖然不是很漂亮, 但至少不用煩惱排氣無法驗過的問題了! :-)
(本 BKSPtw Blog 內任何一篇文章皆可自由轉載, 但是煩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文章連結. 感謝!)